这种虚无寂灭之说,无法与作为绝对价值的理相衔接。
不介入万有的自然本性,而是引导万物自行展开自己的本性,引导天下人彼此相安于自然,这就是王者所能做的全部,而其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天下人所确乎其能者的自得其自然本性,王者无与于其中,因此而有自身的安逸、舒展和泰定。从中出者,无应于外不行。
[1](194)统治乃是一种将不一者一之的活动。通于天地者,德也(《天地》),王者之德受之于天,又能通于天地。具体而言,对胜物的解释有三种。其迅捷可于俯仰之间驰骋于四海之外,所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王者若以天下之爱恶,行天下之赏罚,那么其赏与罚皆如天之生杀万物一般不会激起人们的怨恨。
在此情境中,王者不过是代天行权,天下人通过王者而展开自赏和自罚而已。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和睦的家庭关系、幸福的家庭生活,不仅需要殷实的经济基础作支撑,也要有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来滋养。
只有爱的深,对父母才能和颜悦色。(《孟子·尽心上》)朱熹解释说,亲亲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也,所以亲亲也是仁。(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9-25(002))中华传统孝道从哲学上看是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意识形态(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页),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的反映。一些学者还对《孝经》阐释五等之孝将孝进一步政治化、混同孝亲与忠君提出质疑和批评【1】。
周予同著,朱维铮编校,《群经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孝悌为仁之本(《论语·学而》)。《中庸》认为武王和周公达到了孝道的最高境界,那是因为他们能把祖先的事业发扬光大。在传统孝道观念中,敬身全身绝不仅仅局限于爱护、保全自我物质生命,更在于爱惜自我作为社会关系一员的社会生命。《论语·为政》载:孟懿子问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慎终追远的传统孝道实践活动,有着维护封建等级宗法制度的用意,且往往伴随灵魂不死的唯心主义宗教信仰。孔子答子游问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答子夏问孝说色难。这正是从人我一体、物我一体角度讲出来的话。
《中庸》说: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然而却没有认识到在父子一体观念支配下,爱身必及于尽职,孝是爱身与尽职的高度统一的理论推衍逻辑。
然而一些学者对此却大惑不解,比如徐复观先生说《孝经》将将孝按人的身份地位而分为五种,而内容又多不相应,实毫无意义(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223页)。《孟子·离娄下》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其中之二是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慎终追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个体的人要在社会参与中才能实现社会生命、呈现个体的本质。总之,对父母的孝,首先表现为自爱,自爱不仅包括对自我物质生命的保全,还包括自我社会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中华传统孝道蕴含的爱亲敬老精神,不仅是涵育孝悌品德、养成良好家风的宝贵精神资源,也是建构尊老、爱老的社会文明的文化根基。最高层次的孝是满足父母精神需要,达成父母的心意。因此,从消极方面说,孝敬父母就要遵循社会基本法律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
因此,爱身必及于尽职、敬业。《礼记·祭统》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经·感应》说宗庙致敬,不忘亲也,《荀子·礼论》)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所以,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中华传统孝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但其蕴含的爱亲敬老、自爱尽职、慎终追远的基本精神,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和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慎终主要是对死者作出特定的安排。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1页)中华传统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至今的重要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还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的美德。现代人往往以为每个人生来都有独立人格,遗体说、亲之枝说在根本上否定了人格独立,把子女弄成了父母的私产。习近平同志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庸》还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人在其亲人死后,朝死而夕忘,鸟兽不如,人群就会受到威胁。
仁爱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亲敬亲是家内事,为什么要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原因何在?《礼记·经解》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二、自爱尽职精神 基于父子一体(《仪礼·丧服传》)观念,传统孝道认为父母和子女是生命共同体,子女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势必对父母产生影响。
《吕氏春秋·节丧》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关键词:中华传统孝道 爱亲敬老 自爱尽职 慎终追远 孝道观念起源久远,伴随社会变革、转型,从孔子、曾子、孟子、荀子以至《孝经》,孝道思想理论逐步发展成熟,在后世得到延续并产生深刻社会影响。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蹢躅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作为调节亲子关系的孝道,扩而大之必及于爱人,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正是中华传统孝道的应有之义。
其次是以真诚和善的态度对待父母,让父母高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原载《华夏文化》2022年第2期 进入专题: 中华传统 孝道 爱亲敬老 。所以,至孝一定会表现为尽职的精神,乃至表现为对天下、国家使命的自觉承担。
事君当然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言说的,但如果换个角度,事君未尝不是服务国家社会人群(东方桥:《孝经现代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2页)。《祭统》说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但是铭文则特别要称美而不称恶,就是要铭记、传扬先祖的功业、勋劳、荣誉。
留言0